元宵節,又稱上元節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燈節,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。正月是農歷的元月,古人稱夜為「宵」,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。
由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、學工部、研工部、設計藝術學院四方聯合主辦,設計藝術學院研究生會承辦,在王雪青教授、黃思文老師的引導下,「中國傳統節慶設計活化工作坊」推出「元宵」系列成果。
設計:謝賽特
設計:萬雨竹
設計:梁雨濛
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每個朝代
甚至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
吃元宵
元宵作為食品,在中國由來已久。
最早叫「浮元子」,后稱「元宵」,生意人還美其名曰「元寶」。
古時「元宵」價格比較貴,有一首詩說:貴客鉤簾看御街,市中珍品一時來。簾前花架無路行,不得金錢不得回。
北方「滾」元宵,南方「包」湯圓,皆取團圓之意,象征全家人團圓幸福,年年歡聚。
耍龍燈
元宵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,傳統習俗中許多都與「燈」有關。
耍龍燈,也稱舞龍燈或龍舞。傳說,早在黃帝時期,就出現過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。
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,是漢代張衡的《西京賦》。而據《隋書·音樂志》記載,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《黃龍變》也非常精彩,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。中華民族崇尚龍,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。
走百病
也叫游百病,散百病,烤百病,走橋等,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。
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,結伴而行,見橋必過,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。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,有的在十五日,但多在十六日進行。
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,成群結隊走出家門,走橋渡危,登城,摸釘求子,直到夜半,始歸。
猜燈謎
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。
每逢農歷正月十五,
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,燃放焰火,
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,
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。
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,
所以回應的人眾多,
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。
舞獅子
又稱「太平樂」。
一般由三人完成,一人充當獅頭,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,另一人引獅,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。
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,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。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,南北朝時開始流行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
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,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,有抖毛、打滾等動作;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,有騰躍、蹬高、滾彩球等動作。
踩高蹺
踩高蹺,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。
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,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。踩高蹺的人往往裝扮戲曲折子,身著戲裝,濃妝艷抹,且歌且舞。而踩高蹺的角色,
因為各自身份不同,所以造型各異,高低不一。非常具有觀賞性。
正月十五吃元宵,在我國是由來已久習俗。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,實際上是思念親人、渴望團圓的意思。
雖然有「北元宵、南湯圓」的說法,但本質區別在于:元宵是「滾」出來的,湯圓是「包」出來的!
祝大家元宵節快樂,闔家團圓!
文章來源:中國美術學院微信公眾號